为期3周的新三板做市业务仿真测试已于上周一启动,预计新三板做市转让功能将在两个月内正式上线。为了获得“做市商”新身份,各家券商纷纷设立做市部门、招募做市人员、配备做市技术系统,“预热”开始升温。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渐行渐近。目前已有24家券商抢先赢得做市业务资格,成为做市商已是时间问题。然而,新三板做市业务的推出并不意味着所有挂牌企业都能“荣升”做市标的。券商会择优录取,某些不被券商认可的挂牌企业将被排除在做市转让的门外。
众券商抢布局
券商的步伐已愈显紧促,这些机构要赶在8月份新三板做市转让系统上线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上周一,新三板启动第一轮做市业务仿真测试,主要测试申报和回报处理、行情接收和揭示、清算和交收等内容。仿真测试还将持续两轮,直至7月18日结束。
借由仿真测试,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主办券商将检验自身经纪业务系统在做市环境下的正确性,同时还将测试其做市人员的业务操作流畅性。
各券商仍是以新三板挂牌企业主办券商的身份参与本次仿真测试。然而若不出意外,2个月内,部分主办券商就将拥有第二重身份——新三板市场的做市商。
6月初,全国股转系统在发布《做市商做市业务管理规定(暂行)》的同时,启动了主办券商做市业务备案申请的受理。截至目前,已有24家券商获得做市业务资格,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做市业务备案函。
设立做市业务专门部门、配备做市业务人员、建立做市业务管理制度、装备做市业务专用技术系统……其中每项都费时费力,然而这皆为券商拿到备案函的必要条件。对于券商而言,拿到备案函就意味着他们在变身做市商的道路上已走完大半。
虽然按照全国股转系统的规定,券商在拿到备案函后,仍有参加做市系统测试、开立做市专用证券账户、开立做市专用交易单元等工作,但考虑到做市转让系统8月上线,留给已获做市资格券商的时间应很充裕。
已拿到做市业务备案函的24家券商分别是6月20日获批的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4家券商、6月24日获批的招商证券、东吴证券等10家券商以及7月2日获批的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等10家券商。
截至目前,还有30多家券商仍然“在路上”,正准备向全国股转系统报送做市业务备案申请材料。
由于国内没有成熟的做市技术系统,已获做市业务资格的24家券商之前多采用自主开发与外部开发商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为自身装备做市交易系统。
从去年11月,国泰君安与外部开发商历时7个月完成了做市交易系统的开发,而东方证券的做市交易系统则由其技术部门与恒生电子联合开发。
小企业难受益
24家券商的做市业务部门设立共有3种不同方式:申银万国、东方证券等券商在自营部门下设二级部门,专门从事新三板做市业务;国泰君安、长江证券等券商则将做市业务团队直接安插在场外市场部,以便做市业务和推荐挂牌业务的衔接,而西部证券干脆创建了一个子公司以推进做市业务。
“相比于安插在场外市场部,将做市部门划归自营部门会割裂券商和企业的沟通。”长江证券场外市场部人士认为,自营部门和场外市场部的人员完全不同,由此产生的沟通成本最终可能会由新三板企业买单。
华北地区一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董秘对此便颇有微词:“我们一直接触的是场外市场部,但主办券商的做市部门却属于自营部门。场外市场部的人答应帮我们沟通联系,但直到现在也没回应。”
这家企业当初挂牌新三板是冲着做市商制度而来,而主办券商在推荐其挂牌时也曾许诺帮其做市。然而,做市业务部门的这种设置方式使得这家希望做市转让但自身实力并不强的企业发现主办券商和其玩起了捉迷藏。
“像我们这样小体量的企业,如果全国股转系统不强制要求券商为我们做市,那么他们很难主动找上门,我们挂牌新三板也就没有太大意义了。”该董秘抱怨道。
新三板竞争性的做市商制度要求,拟采用做市方式转让股票的挂牌企业,其做市商中应有一家是推荐其挂牌的主办券商或该主办券商的母(子)公司。
但显而易见的是,逐利的主办券商不一定会为其推荐的所有企业做市,而是会筛选做市标的。如此,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挂牌企业将面临无法选择做市转让的窘境,尽管上周四全国股转系统刚刚宣布挂牌企业可以申请做市转让。
“参与做市转让是主办券商和挂牌企业的双向选择。”申银万国场外市场部总经理蒋曙云认为,并非所有挂牌企业都适合成为做市标的。他同时透露,申银万国已同数家新三板企业达成做市意向。
东方证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做市标的,一般要求企业所属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实际控制人有企业家精神、管理层激励到位、执行力强等诸多条件。另外,企业要有1000万元左右的盈利规模,同时具备良好的成长潜力和核心竞争优势。
华东地区某券商场外市场部人士认为,主办券商有权选择是否为自己推荐挂牌的企业做市。由于在做市制度下,券商需以自有资金买入企业股票作为库存。所以如果企业资质不够好,券商不会冒着亏损的风险为其做市。
如此看来,券商推荐企业挂牌与日后为其做市的逻辑并非“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