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架构回归难
“张江企业缺席首批创业板,不是因为不重视,而是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小龙解释说。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公司架构的限制。据统计,张江园区进驻企业中,45.1%是外资企业,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开发区,如北京中关村园区中外企仅占9.74%。
外资架构的企业想在国内上市,审批手续非常复杂。同时,张江园区内有一大批“海归”创业者,公司股权结构中都有海外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这类公司在设立之初,目标是在海外市场上市,并且按照海外上市标准设计了公司架构。从张江已上市企业的情况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张江目前21家上市公司,其中11家在海外上市,恰好占半数左右。
外资架构的企业要想回归,必须得到所有股东同意,只要有一家股东不乐意,就无法回归。况且,按照国内证券法规,拟上市企业大股东必须在一年内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否则要再等一年。这些因素都导致外资架构企业回归难。
上市资源近300家
在客观原因之外,张江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认识相对理性,选择也趋向多元。刘小龙告诉记者:“张江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近300家,但有的企业一心瞄准纳斯达克;还有一些企业在观望,想看看创业板的整体质量,3—6个月后再做出决定。”
据记者了解,张江的企业上市目标十分多元,包括纳斯达克、香港、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个选项。规模较大的公司倾向于纳斯达克市场。想登陆纳斯达克,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年销售额必须突破1亿美元。可见,张江一些企业的实力早已达到创业板标准。9月底,盛大游戏二次登陆纳斯达克,一举募集资金10亿美元。或许在榜样的带动作用下,张江一些企业宁可舍近求远。
而对于园区内的小企业而言,由于处在发展初期,创业者不愿意让股权过早地稀释,而是倾向于采用借贷等间接融资方式,因而也没有提出上市申请。
可见,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时代,上市与否、何时上市、去何地上市,都由股东利益取向、价值取向决定。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必定会选择有利于最大化体现和释放企业价值的资本市场。张江园区负责人明确表示:完全遵照企业意愿,不做拔苗助长的事。
一年内肯定有所表现
那么,张江园区到底有多少家愿意冲刺创业板的企业?刘小龙透露:明确表示想上的有十几家,目前正处于前期辅导阶段,行业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方面,“一年内肯定有所表现。”
不仅如此,刘小龙指出,注册地不在张江,并不代表张江没有参与创业板:“张江的基金投向全国的企业,用资本的纽带扶持了一批企业,也锁定了一批企业。这些企业流淌着张江的血脉,这都是上海的贡献、张江的贡献。”
他坦言,张江园区最大的工作是做好服务。为此,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全程式的孵化服务,从项目早期的天使投资到早中期的引导资金、成长期的风险基金,一应俱全;为了更好地扶持企业,园区5年内将设立总额50亿元的母基金,通过合伙企业等方式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7个产业基金,争取3年内形成不低于25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
据了解,美国硅谷的发展经历了20年以上的积累。上海推进“聚焦张江”战略只有10年,园区内60%是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处于培育期。刘小龙肯定地说:“再过5年,张江的企业会迎来一个上市高峰。”上月30日是创业板首个交易日,28家上市企业个个股价翻倍,气势如虹。然而,汇聚多个国家产业基地以及众多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却无缘分享这场IPO的盛宴。那么,张江企业为何集体缺席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