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986874位访客
Date | 2025-01-11
 021-68862093
微信:
新三板挂牌前期辅导与系统梳理的必要性
[2016-04-26]

截至2016年4月2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6873家,自2015年4月30日至今一年时间内新增挂牌企业4530家,其中,2016年1-4月新增1744家。截至2016年4月22日,总股本3946.13亿股,流通股本1392.67亿股。挂牌企业涵盖超过15个行业,其中制造类挂牌企业占比最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类挂牌企业占比位居第二。

2015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共计实施定向发行2565次,涉及金额总额1216.17亿元;2015年12月通过做市转让的企业市盈率已达47.23倍。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了在新三板挂牌的众多好处——挂牌后融资渠道得到拓宽使融资更容易、股权流动性增强、公司知名度提高、股权可用于内部激励、公司治理得到完善从而使企业运作得以规范、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可得到行业资源整合机会、为转主板及创业板打下基础,因此新三板市场得以如此火爆,众多的企业纷纷启动了挂牌新三板的战略计划。

然而,新三板挂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满足新三板挂牌的规范要求,中小型企业多数都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关联公司、子公司股权结构设计不合理、交易及资金往来混乱、历史沿革存在瑕疵、用工不合规、治理结构不规范、同业竞争、关联交易、股份代持、为考虑纳税而导致的财务混乱、内部控制混乱、商业模式不清晰等等。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令人头皮发麻的问题,一些企业选择由主办券商包办,“鲤鱼跃龙门”快速成为新三板挂牌的准上市公司,另一些企业还在“一券三师”(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的要求下低效率的自行整改,苦苦挣扎。随着新三板市场的规范,分层管控措施的推行,睿立资本发现,缺乏前期辅导和系统梳理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

一、挂牌计划尚无实质性进展,多项沉没成本加重企业负担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需要企业逐步清理规范之后才能够达到挂牌新三板的条件。企业直接聘请“一券三师”进场之后即需要立即支付首期款项,如果各机构入场尽调后一旦发现公司到新三板挂牌尚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一般会要求企业自行整改规范一定时间(一般1-2年)之后再行启动挂牌计划。须不知市场政策瞬息万变,加上新三板审核越来越严格的趋势,企业挂牌计划可能自此被无限期延后。那么前期支付给各中介机构的费用及企业因此错失挂牌良机的风险将成为企业的“沉没成本”,不仅不能为企业“雪中送炭”,反而使企业“雪上加霜”。

二、商业模式和战略定位不明晰,公司缺乏竞争力

主办券商进场几天就编出来的商业模式故事,看似高大上,但对于企业团队来说,可能只是公开在外的故事而已。什么是竞争优势?公司有哪些关键资源?如何布局产品和业务创新?如何实现持续盈利?如何控制经营风险?管理团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要把公开转让说明书高大上的商业模式变成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计划和盈利目标并非易事。

一方面,如果挂牌后公司的业务还是原来的模式,盈利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采购模式一成不变,产销业绩的瓶颈可能依然无法突破。挂牌几年后公司业绩规模仍在之前的规模水平徘徊,甚至出现业绩下滑,导致财报数据不理想,让投资者看不到企业的成长性,企业价值上不去,股票无人问津,成为“僵尸股”最终被动退市。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一味追求既有业务模式的创新,却不对行业和市场进行精准分析以找准企业定位和产品特点,错误的跟随市场潮流,又会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偏离正确的方向。比如时下“互联网+”的潮流,如果不结合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搭建电子商务B2C、O2O等模式,不仅不能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让企业承担大量的运营成本,加重企业资金负担,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三、财务基础薄弱,规范与税务问题使企业在门槛边徘徊

1、财务不规范,“内外两套账”难以消除

根据睿立资本的实际经验,财务规范占整个新三板上市工作量的50%以上,财务问题往往直接关系最终能否成功挂牌。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税负环境太恶劣,若完全照章纳税,很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会有沉重负担,在创立初期甚至无法生存,因此很多中小型企业创立初期都存在“内外两套账”的问题。“一券三师”只履行通道义务,而不承担辅导企业财务规范的具体事务,如何逐步进行财务规范,使公司内外两套账合二为一,消除两套账,是企业新三板道路上亟待解决,却难从下手的问题。

另一方面,若没有前期有效的财务规范辅导,即使侥幸成功挂牌,企业老板及财务负责人在挂牌前长期形成的不规范财务管理意识没有改变,企业财务问题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挂牌公司后续的财务工作亦无法达到新三板的年审要求,这相当于给企业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2、重大交易和事项缺乏税务筹划

企业在挂牌前往往需要对关联公司进行一系列的股权重组、债务重组工作以解决关联公司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潜在风险问题,更重要的是优化拟挂牌企业的战略架构。在重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项纳税义务,企业如果不熟悉相关税收政策也没有接受专业的前期辅导,可能使企业额外承担一些本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重组方案而合理规避的税务成本。例如,涉及境内外母子公司之间的股权重组、分红,满足一定条件时企业也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甚至完全规避股权转让产生的纳税义务;再如,企业对自然人股东分红,自然人股东需按分红所得额申报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但若选择在成功挂牌后再对个人分红,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

对于一些规模大的公司来说,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资产转让、关联交易也有可能涉及税务风险。税务贯彻独立交易原则,同一控制人的多个独立公司在进行交易时如果出现定价不合理的情形,税务局会对所得税进行问责,若一不小心受到税务局重大处罚,将给企业挂牌带来实质性障碍。

四、无持续创新能力,企业曾有的税收优惠难以为继

中国中小企业由于政策、行业环境、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在产业内难以形成创新的动力。一方面大批偏传统的企业在新材料应用、产品工业设计、管理升级、营销创新方面没有持续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研发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研发投入,只是做个样子,几年下来没有专利,没有自主创新的产品标准,更没有注册商标和品牌培育体系,一旦高新、双软复审无法通过,企业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不可持续。

通过对公司的前期辅导,可让财务部门提前对公司资金支出计划做好财务预算,如根据当年预计收入规模及高新、双软评审要求做好公司年度、月度研发支出预算,并在日常工作中按要求规范研发支出相关账务处理;技术部门根据最新政策及时调整公司研发相关政策,保证公司相关指标符合高新、双软评审要求,如研发人员数量占比、研发人员学历占比、专利申请工作等。这将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好政策优势,减少税负风险,进一步为企业创新动力提供条件。

五、不熟悉资本运作机制,企业资本运作重大决策难见成效

1、盲目引入PE/VC机构,对赌失败

在没有通过前期辅导充分了解资本运作机制之前,不少企业未深入分析企业当前发展对资金、资源的真实需求,在好友们的撮合下,盲目引入风投,缺乏风险控制、保障权益的意识,更没有弄清“对赌协议”的细节内容。在PE/VC机构为企业注入资金时,企业看似解决了资金难题,但拿到的资金却建立在不切实际的规划项目、业绩增长目标之上,同时缺少能跟上发展节奏的团队支撑,使企业在拿到资金后顶着巨大的业绩压力,一旦对赌失败,或使初创企业失去成长机会,或使成熟企业多年经营蒙受损失。

另外,在引入PE/VC机构时,企业老板及核心管理层若不了解资本定价原理、棘轮条款等资本运作规则,可能会对公司股权定价过低导致股权被过度稀释,丧失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进而在后续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丧失斗志。

2、股东利益冲突暴发,公司治理无以为继

中小型企业的股东结构相对集中,一股独大和平均分配模式不在少数,如果没有前期辅导与规范,实际控制人和大股东没有真正解决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转型的问题,潜在的风险更大。特别是在引入PE/VC机构的过程中要稀释一部分股份,而原始股东怕失去控制权往往在流通股份额和转让股票分配上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暗地里形成利益壁垒。甚至在公司内部形成新的利益帮派,内耗升级、明争暗斗、增大公司治理难度和治理成本,降低公司管理水平。

4、非理性并购重组、全产业链扩张,导致企业负担过重,反而丧失优势

不少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未对产业发展作系统研究与布局,未充分衡量公司的能力和并购带来的效益,而是在非专业的亲朋好友的忽悠下,不合理的并购一些上下游企业、甚至管理团队根本不擅长领域或治理混乱不堪的企业。核心管理层对被并购企业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及产业整合的思想准备和战略规划,接手被并购企业后感觉“剪不清、理还乱”,即便处理好并表事宜,却使企业为此付出大量成本后还不能实现完善产业链的目标,取得预期的协同优势,让企业进退两难,苦不堪言。

六、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分工不明晰,团队稳定存隐患

1、控股股东“一言堂”,“三会一层”形同虚设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老板一直习惯“一言堂”,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技术研发、财务的决策均由老板一人说了算,甚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都是由老板或者其近亲属负责,未建立规范的“三会一层”制度,或虽已建立却形同虚设。

股改过程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搭建工作若完全由中介机构一手包办,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制度安排,董监高还是原来那个班底、“治理”还是那些老套路,内控和监督将无法取得新的实质上的突破。一大批“元老”级员工未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新增的组织机构又急需引进一批“高人”。因此在不彻底的“股改”和“潜”得很深的代持关系、扯不清理不顺的感情纠结状况下,利益分割仍然不彻底,导致挂牌后的利益纷争频频发生,成为企业成长的绊脚石。

2、股权激励不足,核心团队的稳定存在隐患

没有规范的股权或期权激励机制安排,没有长远的薪酬和激励制度,要么只有少数几个“心腹大将”得到了激励,而其他大部分骨干员工看不到希望,要么除原始股东以外的其他团队人员都未能得到应有的激励。这种机制导致一大批核心团队人员在挂牌后心态无法平衡,使团队的稳定性产生隐患。这也是企业急于挂牌时容易忽略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一个企业要进入资本市场,在自身条件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有必要接受专业的前期辅导,结合企业所在行业、企业特点、新三板对挂牌企业的要求,全面分析企业的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诊断企业存在的影响发展和挂牌的各种问题和实质性障碍,分析形成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企业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在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财务规范、税务筹划、资本运作、公司治理、股权激励等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方可勇往直前,获得成功。

 

 

·上一条:聚焦金融创新,上海将有更大作为
·下一条: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版权所有@睿立复蓉(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32742号      直线电话:021-68862093  传真:021-6886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