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机会基本没有了。中国的股市早就先行实体经济,股价不断往上翻,IPO的行情,A股在继续以往的高市盈率,新开板的创业板的市盈率更是蹦到了五六十倍。资本市场的市盈率相应的影响到未上市企业的估值。
与估值上升同样让人头疼的是,实体经济走向到底如何?“经济是回暖了呢,还是第二次下坡?”这是软银赛富的困惑。同样在摸经济形势的还有鼎晖等业界元老。
没有大佬们的“思想负担”,一些从未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新兴VC和PE们无论估值高低,只是奉行“投资速度为王”、“投资数量为王”。
估值起来的速度比下降的速度快,VC们又开始抢了。在这种情况下,投还是不投,是一个难题。
医疗和教育被当做典型的抗周期,似乎是一个应对任何经济形势的法宝。不过不能一直“抗”下去。一些大型VC和PE手握几十亿美元,总不能全部投资医疗和教育。更何况,有的VC已投了四五家教育机构。
引领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将会是什么?
消费升级和太阳能是上一轮牛市中的胜出者,他们会让VC和PE们立于投资之林,永不失败吗?
北极光的邓锋表示早期的消费类企业比较难投。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VC们普遍的认同。消费依然有着诱惑力,不过光芒似乎没有牛市时那么火爆。2006年和2007年,经济型连锁酒店、女鞋、运动品牌、钻石、连锁餐饮等等,因一个企业上市,或者一个VC投资一个企业,而带动整个行业跟风投资(行业第六第七名企业都获得风险投资)的现象在经济危机以后已经难以寻觅。
“可能在一个产业里面、一个方向上,可能有很多家的上市成功了,大家看到轰轰烈烈,好像所有投这个方向的风险投资都赚钱了。我想这样的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少。”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陈浩说道。
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也被打上了大问号。过去的大牛市,VC们投资的新能源行业诞生了七八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在经济危机中,他们受到的影响颇大。在一轮轮的倒闭潮中,太阳能和风能是否过剩,成了VC们的反思。号称要看十年的VC,现在反复问自己,3年后,我想投的清洁能源行业会过剩吗?
在这种存疑中,鼎晖投资俏江南(商务餐饮)和皇明(太阳能光热应用企业)暂时没有引来跟风潮。
危机中特别凸显的一个方向似乎是“借船出海”商机,跟随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去海外并购。这方面的代表是弘毅。不过,效仿似乎并不容易。中金公司直投部董事总经理陈十游女士分享了她的失落,国企出去并购并不在意价格,总是去海外高价收购,让在意财务回报的PE难以搭上顺风船。最早标榜和看上国企改制和并购机会的本土基金弘毅,也在努力看清世界经济如何变化。
趁着创业板热潮,拟IPO投资热,也难以成为行业共识。“拟IPO也许永远IPO不了”,PE老江湖深有同感。
在种种迷失中,众多经历过周期考验的VC和PE们,心如明镜的是,“二八法则将起作用。投进的10块钱,可能有2到3块钱是挣钱的,而有6到7块钱是赔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