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奎全国政协常委、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
我所理解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应该是一种科学、技术、创新三者组成的集成系统。
第一,科学、技术、创新应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创市场“生态系统”。
第二,无论是科学发现、技术进步还是商业创新,其核心的要素是人,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敢于和善于越出常规的先行者。要能够包容这种先行者的社会环境。
第三,在科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做三件事:一是保护知识产权,奖励创新;二是同时反垄断,鼓励竞争;三是提供服务,特别是为科学发现提供财力支撑、为技术进步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此外,在不触及监管底线的情况下,应有意识地留出“盲角”,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给予科技创新先行者一定生存空间。
六大要素中“人才第一”
■张兆安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市委副主委、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科创中心建设至少有六个要素,分别是科技人才、科研院所、企业、市场、科研工作和政府,这六个要素都有各自发展的规律。
如何寻找规律的结合点?第一,核心是人才。科创中心要靠人去推动,人是最重要的第一动力。第二,关键是环境。创新的价值观要确立起来,创新需要努力,需要经过曲折的过程。第三,制度。需要一整套制度能够营造那种环境,有了环境,才有
科技成果要修成正果
■寿子琪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市科委主任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其实是一个全世界的通病,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价值实现,每个环节都是有门槛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尚不够畅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长期工作。这次在制定科创中心22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从四个方面予以突破和改进。第一,要建立健全输出端的动力机制,即首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的转移转化通道。包括三个关键问题———成果权益归属问题、转化便利性问题、人的顾虑问题。
第二,要建立健全需求端的动力机制,即强化企业的主导作用,使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引擎”。
第三,要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简政放权、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第四,要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引导大众创新创业。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
■印杰全国政协委员、市知联会副会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核心是知识的更新速度特别快,而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知识创造的能力。创新大学的教育要变,我们不能再仅仅是知识传授,应该转变成人的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特别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思维是培养创新的基础。
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是我们要融入到国际社会,我们的竞争是在国际上的竞争,所以我们大学一定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跨文化、跨学科的合作能力。
科技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
■解冬市政协委员、市知联会常务理事、市金融办副主任
科技和金融经常像是一对孪生子,同时出现,互相协同,共同发展。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面,金融可以扮演好四种角色:助推器、加速器、润滑剂和启动器。
第一,助推器。我们希望在上海选择条件成熟的银行业机构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公司,与银行形成投贷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模式创新试点。鼓励利用民营股东设立的股权投资机构,在股权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上加大探索力度。同时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
第二,加速器。支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为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推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更好发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还将研究如何在不同的板块实现有效对接,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润滑剂。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大型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以基金的方式运行,为科技企业信用增进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机制。并建立科技企业的数据库,使更多科技企业能够在融资方面更加便利。
最后是启动器。有一些券商、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在建立股权众筹的融资服务业务试点,使得在众创空间当中的众多小微企业在启动之初获得资金。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并推动股权投资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促进产融更好结合。
国企要做科创排头兵
■林益彬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委员、市国资委副主任
上海的地方国有企业掌握了大量的创新资源,有50家国家级的研发机构,有186家市级研发机构,290家高新技术企业,2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有6家中央研究院。我们拥有一支7.8万人的科技研发队伍,其中80%在企业直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
上海的国资国企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不仅国企自己的创新要做好,还要在面上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坚持企业为主体,发挥企业家的关键作用。第二,坚持改革转制和创新转型双轮驱动,同步推进。第三,把握好大胆创新与依法合规的关系。我们主要是聚焦两个重点网络,第一,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国企创新的活力和动力;第二,突破一些制约技术、资本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互联网+”的三重含义
■邵志清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市委副主委、市经信委副主任
在我看来,互联网+有三重含义。
第一,互联网从1.0向2.0、3.0不断演进,从窄带向宽带、从桌面向移动等,这个+永无止境地往前发展。第二个+,是拥抱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表现为传统行业的升级,效率不断提升,但业态和模式的本质没有改变。第三个+,互联网+,我把这个+描述为转型,更多的是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手段去改造、提升我们原来的产业,创新我们的服务,这是一个重塑、再造传统业务的过程。
“互联网+”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产业。上海产业创新发展应牢牢依托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先进制造业领域,通过互联网把工厂内外资源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价值,催生新的服务模式。
第二,互联网+社会。互联网+与民生改善和城市运行的融合。例如:在交通领域,老百姓的出行现在有滴滴快的打车,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方式,也对政府的管理方式提出新要求。医疗领域,希望借助于网络,社区和家庭能够实现远程诊疗,实现养老、医疗、健康有机的融合。
第三,互联网+政府。利用信用体系和大数据就可较好实现事中事后的监管,创新和改进政府的监管和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把政府掌握的信息、数据能够有序、依法、合规地开放给社会,从而激发市场的活力,生产出老百姓欢迎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