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开始在我国沪深两大交易所进行试点。经过两年的发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范围已基本扩展至全国并取得了较大突破。然而,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融资的企业仅有257家,这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相比,受益程度可谓微乎其微。由于我国私募债券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证券交易所市场展开试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试点的不足,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业已成熟的私募债券发展经验,通过全面利用不同的资本市场,发展私募债券制度解决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发展场外私募债券市场意义重大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私募债券主要都是在场外市场发行交易的。我国推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初衷是为了拓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但由于试点中,证券交易所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在发行人、承销商等方面的严格限制,实质上将大多数有融资意愿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因此,仅在证券交易所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远不能满足我国数额庞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而场外市场作为低层级的非标准化市场,无论企业的准入门槛,还是发行人的发行条件等都较证券交易所宽松,这为那些既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也不能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理想的途径。随着《证券法》关于债券私募的“开放式”规定日益被市场认识,以及三板、四板市场等场外市场近年来迅速发展,非交易所交易市场发展私募债券具备了迅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同时,私募债券能够促进我国场外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国场外市场股权融资额较少,股权转让成交量较小。特别是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由于受到国务院“38号文”中不得采取做市商交易方式,交易时间为T+5,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等规定限制,股权融资受到了较大局限。而私募债券具有私募管制少、期限灵活、资金用途灵活、审核便捷、发行速度快等特点,较好地契合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我国场外市场私募债券发展缓慢
然而,我国私募债券在场外市场的发行交易还处于初级阶段: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网站上并无已发行私募债券的相关信息;据已公开的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31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含5家筹备中的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开展了私募债券业务;在地方产权市场中只有极少数尝试开展了类似私募债券业务;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自今年正式运行以来,已有9只私募债券在该报价系统上线;银行间市场和证券公司柜台市场虽然发行过次级债券,但并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债券业务。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立小额、便捷、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机制。为场外市场的私募债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同期,中国证监会也在重要会议上表示,要全面建立健全债券私募发行的相关制度,允许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支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依法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和股权转让服务。这些政策,形成了加速发展场外市场私募债券业务的重要指引。
推动场外市场私募债券发展的建议
一是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场外私募债券发展。我国场外市场尤其是地方股权交易市场、产权市场以及其他相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往往与地方政府有莫大关系,因此在场外市场私募债券发行初期,应该主要依靠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发展。具体方式是:政府出台支持场外市场发展私募债券业务的通知或指导意见,鼓励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通过场外市场进行私募债券融资,并对场外私募债券市场的发行、交易、监管等提出具体的规范办法。
二是增强场外市场私募债券的流动性。除允许已经引入做市商交易系统的新三板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以外,还要应该进一步放宽其他场外市场私募债券的市场准入条件,扩大私募债券的发行主体,降低私募债券发行的财务要求,不对私募债券发行的规模等做出过高限制,降低私募债券投资者门槛,创新私募债券的交易机制,增强场外市场私募债券的流动性。
三是完善场外市场私募债券的监管制度。针对私募债券发行对象特定的特点,必须对场外市场私募债券的高风险性加以制度约束。借鉴美国场外市场监管经验,我国应明确各场外市场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效率;根据不同层次的场外市场制定不同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发行人及时披露财务状况,向投资者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设置特定条件下强制企业赎回的退出机制,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资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