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正在进行调整,最新消息称,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的发展目标将定在8600万千瓦。分析师预计,未来10年,我国核电设备投资将达5000亿元。然而由于核电的特殊性,对于这诱人的5000亿元大蛋糕,众多企业被高门槛挡在门外,有参与申请核电资质的人士表示,“要取得核电资质,比IPO都要费神费力!”《每日经济新闻(微博)》选出6家上市公司,看看它们将在这场核电盛宴收益几何。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于核电领域的设备商来说,这句俗语显得尤为贴切。一方面,我国核电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核电设备国产化的趋势令国内相关设备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另一方面,我国对核安全设备制造资格的授予有着严格要求。如果没有达到准入标准,即使蛋糕近在咫尺,也只能站在旁边干瞪眼。而核电资质由于门槛高、程序繁复,其申报难度甚至超过IPO。由此可以看出,核电设备先行者和即将进入者无疑将抢得我国核电大发展的先机,利用自身占据的垄断优势,享受高壁垒带来的高收益。
5000亿元设备市场开启
有关部门正在对 《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进行调整。最近的消息显示,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的发展目标将定在8600万千瓦,这比2007年规划中设定的4000万千瓦的目标提高一倍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核电建设即将步入新的建设高潮。
申银万国(100,0.00,0.00%)分析师李晓光认为,核电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首选,按照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600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970万千瓦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将新增装机容量超过7500万千瓦,几乎是目前装机容量8倍,核电主设备供应商和关键零部件商将显著受益。因此未来核电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预计未来10年核电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其中设备投资达5000亿元,
业内人士还表示,由于2010年是招标低谷年,为了按时完成2020年规划,2011年很可能再次出现类似于2008年招标12台机组的需求高峰,而且核电建设高景气度至少还将持续20年。
资质申报难度超IPO
面临如此景气的行业和诱人的蛋糕,谁能不心动?
不过,核电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门槛领域,只有具备资质的企业才能在核安全设备上分得一杯羹。我国对核电项目运营单位实施严格的许可证制度,核工程施工和核设备制造也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从事核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单位都要按照法规向核安全局提出申请,提交申报材料并接受评审,最后才能得到为期5年的许可证,期满后还须重新申请。
“由于核电行业的特殊性,核岛设备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特别许可。”方正证券分析师彭民向记者表示,核电设备一般指核电站涉及的所有设备,主要包括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及电站辅助设备,分别占设备投资的48%、30%和22%。如果按照5000亿元的设备投资额计算,未来10年,核岛设备的市场规模接近2500亿元,在核电设备中所占比例最高。总体来讲,相对于常规岛设备以及电站辅助设备而言,核岛设备进入门槛最高,行业毛利率也最高。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核岛设备商将在5000亿元蛋糕的分配中占有最大优势。
核岛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统称为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根据《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从事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必须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许可证(以下简称核电资质),并由国家核安全监管部对申请不同设备类别和核安全级别的单位作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要取得核电资质,比我们IPO都要费神费力!”正在申请核2、3级设备制造资格许可证的科新机电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早在2006年就确定要进入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并于当年10月开始根据相关要求从厂房设备、技术、人才、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着手准备。经过3年的努力,公司才具备获取核电资质的基本条件。2009年9月,公司向国家核安全局提出申请,公司目前虽然进入了申报的尾声,但资质仍没有到手。
三大难关太磨人
经过翻阅大量资料以及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记者发现,核电资质的取得,至少要跨越以下三大难关。
第一大难关,《条例》对申请主体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除须具有法人资格外,最为关键的条件还包括4个方面:有与拟从事活动相关或者相近的工作业绩,并且满5年以上;有与拟从事活动相适应的、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从事民用核安全设备焊接和无损检验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有与拟从事活动相适应的工作场所、设施和装备;申请领取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或者安装许可证的单位,还应当制作有代表性的模拟件。
“这4点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每条都不简单!”参与过相关申报工作的某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有5年相关和相近的工作业绩,这就排除了很多企业的参与可能性,大量公司即使具备技术实力和金钱,也需要用经验说话。
在核电资质取得难度颇高的情况下,目前我国几大核电设备商手中的订单几乎饱和。去年12月21日,中国一重(601106,收盘价6.29元)与中广核工程公司签订了超过8亿元的核电订单;去年11月初,东方电气(600875,收盘价33.73元)与中电投江西核电有限公司、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24亿元的核电设备采购合同。据悉,东方电气目前手中的核电订单累计就有400亿元。而大批设备企业因无核电资质而无法供应核电设备。造成这一巨大反差的原因正是核电产业以安全为第一原则的特殊性,核电设备市场向市场普通参与者开放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在业内看来,上海电气、东方电气、中国一重、中国二重等几家大型核电设备商才是中核、中广核等核电运营商最青睐的设备商。近年来,上述几大核电设备商承接了绝大多数核电设备订单。
第二大难关,申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巨大。以科新机电为例,为申请核电资质,公司曾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签署相关技术服务合同,约定由其协助公司在2008年底完成取证工作,该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270万元,虽然公司未如期申报成功,截至2008年末公司还是支付了120万元技术咨询服务费。不仅如此,公司围绕资质的申请需求,在场地设置、设备购进、模拟件制造等方面耗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其中,模拟件的设计制造费用就需要数百万元,而这个模拟件在申报工作完成后将成为一件展览品。“我们已经花去了数百万,如果要走完所有程序并取得证书,最后的花费估计上千万!”上述科新机电人士向记者透露。
第三大难关,申报程序比较繁琐而复杂,一般耗时较长,申报公司如果不合格,数年下来可能一无所获。即使有实力的企业要申报这一资质,也需要很长时间。根据国家核安全局的相关规定,取得上述核电资质的基本审批流程为:申请、受理、技术评审、行政决策、公示、审批。
“对一般的企业来说,没有三五年很难申报成功!”有业内人士就此表示,由于核电业严格的准入机制,每一个申报环节都存在多次返工的可能,甚至中途发现无法满足申报条件导致申报程序中止。科新机电早在2008年9月就曾收到暂缓受理取证申请的通知,由此可以看出,对已取得资质的核电设备商来说,技术和政策壁垒短时间内难以撼动,垄断性优势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很难改变。
根据国家核安全局网站公告的最新 《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无损检验资格许可证持证单位名单》,截至2009年3月3日,取得主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反应堆压力容器、主泵、蒸汽发生器、主管道、铸锻件、法兰)包括中国一重、二重重装等19家企业,而取得核2、3级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单位(压力容器、贮罐、热交换器、波纹管)包括海陆重工等13家企业,而取得核级泵和阀设计/制造许可持证的单位29家,核级管道、管配件及支撑等设计/制造许可证持证单位17家,累计取得核电资质的设备制造商仅有78家企业。业内人士认为,与核电设备领域未来10年高达5000亿元的庞大市场相比,严格的准入机制使得具备合格资质的核电设备供应商严重不足。
六家企业如何分享核电盛宴
科新机电 核电资质或将到手
科新机电在大型压力容器设备设计与制造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公司客户偏居西部,未来发展受限。
为此,公司2006年起就开始谋求向核电领域发展。近年来,公司业务领域正逐步由电站辅机和化工等压力容器设备制造向核级压力容器设备制造拓展,公司现已全面进入核电常规岛设备制造领域,正在积极开展核岛2、3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的取证工作。目前,公司取证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未来,核级设备产品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科新机电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09年3月,核岛2、3级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持证单位仅有海陆重工等13家企业,具备资质的核电设备商严重不足。分析人士预计,核岛2、3级设备和辅助设备未来10年预计有约800亿元的市场规模,如今,这一蛋糕很可能正随着核电规划的调整而进一步提升。科新机电如果能及时取得入场券,无疑将进入一个充满诱惑的崭新市场。
“申报工作确实很繁杂,什么时候能拿到资质我都不敢轻易预言了!”公司相关负责人周五(1月7日)给记者的语气似乎已经没有以往那么肯定,上述人士几个月前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预计今年年初将拿到核电资质,而现在的说法是,今年一季度能否拿到都是个问题。看来,科新机电极欲到手的入场券并非如预期那么顺利就能拿到。
上海电气AP1000技术蕴后发优势
业界普遍表示,核电成套设备制造商将在这场盛宴中分得最大一杯羹。这个市场由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和在港上市的哈尔滨动力呈现三足鼎立格局。
上海电气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装备制造商之一,在新能源领域以核电和风电为重点发展方向。是国内核电核岛设备产业链最完整的供应商,依仗旗下上海重型机器厂1.2万吨水压自由模锻机、1.65万吨油压自由模锻机加液压机械抓具组合,以及年产6~8套核电站成套设备综合制造能力牢牢占据国内核电设备制造领域龙头地位。齐鲁证券认为,进入交付高峰期后,上海电气实际成套核电设备产量可能超过每年6~8套的设计规划,假设每套采购金额在20亿元以上,公司每年交付量或将超过150亿元。
上海某外资券商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出于经济和安全的双重考虑,中央已决定在未来大力上马三代核电制式,而美国西屋电气的AP1000技术将成为主流。上海电气与哈尔滨动力被指定为承担该技术吸收引进的企业,一旦该技术商业化成熟,公司有望获得大额订单。即便将来东方电气也采取同类技术,要想赶超恐怕尚需时日。
上海电气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去年上半年核电业务营业额达到10亿元,截至去年9月底已获得400亿元的核电订单。有券商预计,公司2011年核电收入可达40亿元,而明后两年将成为收入高峰,毛利率亦可借助规模效应大幅提高。
中核科技 核化工阀门将成亮点
核电阀门是核岛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据湘财证券测算,目前我国核电站的总装机超过900万千瓦,另有24个核电厂正在建设,将新增2540万千瓦。到2020年新建核电站中阀门总投资累计将达219亿元,每年核电阀门维修更换费用将达23.45亿元。目前,中核科技是中核集团旗下唯一取得核1级阀门资质的上市企业。
中核科技于去年12月成功募得2.9亿元,用于核电关键阀门生产能力扩建项目、核化工专用阀门生产线技改项目、高端核级阀门锻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去年中期,中核科技的核电阀门及核化工阀门销售比重已由2009年的个位数上升至20%以上。
作为核燃料提纯设备中必不可少的核化工阀门需求巨大。湘财证券预计,中核科技2010年核化工阀门销售额将达3000万元,一旦产能瓶颈打破,其增长将优于同业。以35%的年复合增长率计算,公司2012年相关销售收入将达7500万元,考虑到其高达41%的毛利率,每股收益将增厚0.075元。
有意思的是,身为中核集团的“太子”,中核科技被市场赋予了“央企重组”概念。虽然公司已于去年10月22日公告称3个月内控股股东未有重组计划,但市场仍对其未来充满期待。
江苏神通 球阀蝶阀业务具7倍增长空间
与中核科技相比,业务性质类似却出身“民间”的江苏神通规模虽不大,却在核电阀门领域自有一套法宝。国内核电阀门企业呈“三分天下”格局,中核科技、大连大高主导甲阀、止回阀、多叶阀的设计与制造,而球阀、蝶阀目前仅有江苏神通供应。
基于在核级球阀、蝶阀中的地位,方正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彭民认为,江苏神通可尽享此市场的“蛋糕”,预计到2020年,球阀、蝶阀与风阀总市场容量达到57.6亿元,年均5.76亿元。按公司2009年核电收入7501万元计算,公司尚有7.68倍的增长空间。并且,公司已为三代核电站开发出蝶阀、球阀的远程控制系统。
此外,江苏神通(与中广核下属中科华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地坑过滤器和海水流量调节装置,是国内第一家在此技术上过关的企业,目前已获得订单,在可预见的几年内有望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海陆重工 吊篮筒体订单不愁
在核电这块“大蛋糕”中,有一些小公司能够凭借自身优质产品与垄断集团协手共进,海陆重工就是其中一家。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压力容器,核电方面收入在去年中仅占到1.2%,主要为上海电气下属的上海一机床厂加工核电堆内构件的吊篮筒体,属加工制造产品,原材料完全由上海一机负责提供。尽管这部分营业额占到总体的比重仅为个位数,但毛利率高达70%。再加上作为国内唯一核电吊篮制造企业上海一机的唯一吊篮筒体协造商,未来公司的订单资源可以说颇有保障。
东吴证券分析师黄海芳预计,2011年公司核电业务收入或将超过6000万元。中银国际分析员史祺预计,待2011年公司募资的核承压设备技改项目投产后,公司将具备吊篮筒体18套/年、核级容器100套/年的设计生产能力,每套加工费不少于300万元。由于各主要核电设备生产企业的产能瓶颈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海陆重工有机会承接一部分核电分包业务。
自仪股份 数字化仪控突破的承担者
核电站运行需要依靠自动化技术。自仪股份是中国仪器仪表史上首家制造商,公司的大股东正是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已进入项目建设期,共同承担第三代核电AP1000仪控系统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以及在AP1000基础上发展的序列堆型仪控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倍新资讯研究员李斌认为,核电仪控系统市场容量巨大,每年可形成的产业规模达45亿元以上。
在核电调节阀业务中,自仪股份与英国IMIOverseasInvestmentsLtd将建立一家合资公司,力争成为国内相关业务领先企业。此项目尚待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根据规划,自仪股份于2008年募资投向的相关项目将于2011年形成4套数字化控制系统、2套数字化保护系统、10套核电专用系统装置、2000台核级电动执行机置、1500台核级调节阀、3000台非核级调节阀,相应销售收入将达到6.2亿元。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