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立资本作为一个本土的投资管理公司,在募集资金和投资的过程中,打交道最多的是本土的LP。说到他们的特殊要求,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国内某一个知名的创投机构,向我们国内LP人员做宣讲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经历,先说我们是一家专业化管理机构,主要模式是管理你们的钱,然后我们进行投资。投资取得的收益我们大家分成,比如你们分得80%,我们分得20%,这段说完后会场上出去了一部分人。然后接着说,我们这个投资管理因为是长期的工作,这个公司的开销都来自于公司的管理费,管理费根据管理基金的数额提取,例如2%或者2.5%,每年提取这点份额,这时候会场上又走了一半的人。这个时候开始讲第三段,我们现在对于这个项目进行投资,基金是作为一个合伙制的形式运营,但是它的期限是7-9年或者7-10年。这时会场上有人提问这么长时间不盈利怎么办?他说这就看市场的选择了。接下来又讲了一个成功案例,但是案例还没讲完,场下的人就都走完了。
向大家说这个小故事要说明什么呢?我们本土的LP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不够理性,而且进入的时候对于这个行业没有研究透。不管是VC还是创投,或者是PE也好,可能只看到了赚钱这一面,没有看到整个运营管理机制从国外发展过来的过程。这种专业机构的管理模式,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比我们的改革开放时间还长。但是我们的LP,他的发展历史也就是30年,甚至更短,很有可能是06年炒股票赚钱的那批人,或者是通过04-07年炒房赚钱的这些人。现在房地产、黄金或者粮食都被炒得差不多了,去年创业板的推出,倒逼创投热起来。大家进入这个领域后,让大家觉得这个不错,投资一个企业原来能赚这么多倍数。在国外25%左右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回报了,而我们是以倍来计算,这可不得,比什么都来钱快,很多人可能出于这种目的进入这个市场。还有大量的民营企业集团,确实是处于一种配置需要,但是这个配置也很简单,他们可能没有经过深入的认证就进入了这个领域。还有一些比较成熟和稳健的国有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则会理性一点。故事中这个现象的出现,反应了我们国内目前本土的现状,市场环境使他们的心理比较浮躁,这是对创投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
民间资本具体都有哪些特殊要求呢。我们募集过程中总结了一下,分成五个方面。第一是期限问题,他们认为7年的投资期限太长,希望三年、五年,很多人提出来能不能五年。但是即便我们做PE也很难做到五年把项目退出来。
第二,他们提出能不能给一个保底的收益率,而且要求的这个收益率还不低,都是在两位数以上。这样的要求可能算是比较特殊的。
第三是对于管理费用的折让。成熟的公司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并不是那些项目摆在桌上贴上标签去认购,而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支持和引导,从而去发现和培养项目。管理费在LP看来,一年是这么多费用,十年20%都给你了,LP认为管理费不应该由他们出。
第四点就是管理形式,我们实际上这种三权分立的形式,比如说托管银行,管理公司这种模式是非常健全的体制,并且是非常安全的模式。但是他们认为这样不行,不直接,他们认为这个项目让他们自己决定比较好,因为他们做投资这么多年,从一个摆地摊的到500强企业,把钱给我们怎么能放心呢,我们管理上还不一定有他们行。所以在管理形式也要打折扣。
最后他们就是项目条件。不见得这个项目需要5个亿资金,我就募集5个亿。项目储备有很多,但是不一定你要投就会给你投,好的项目要投的人也很多。他们有可能是要求你有哪些项目要投告诉LP,LP根据项目再投钱。